4个回答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2023-08-03 16:00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 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卷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2023-08-03 09:2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指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作者】 顾炎武简介(1613-1682年), 名绛, 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 号亭林, 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省)人.他出身名门, 少年勤奋读书, 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 反清复明, 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 潜心治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平生不做无益之文, 主张”文不苟作”, ”须有益於天下”; 治学强调”经世致用”, 反对空谈, 注重实地考察.他一生著述宏富, 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 所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日知录》 有亡国, 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於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 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 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於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禽兽者也.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於晋文王, 至武帝革命之时, 而山涛荐之入仕, 绍时屏居私门, 欲辞不就.涛谓之曰: ”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 而况於人乎一时.”传诵以为明言, 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於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於晋, 非其君也, 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间, 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 而汤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 且其入仕之初, 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 而可树其忠名以盖於晚也. 自正始以来, 而大义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 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 不容两立, 使谓绍为忠, 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於刘聪、石勒, 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是故知保天下, 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 〔译文〕 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 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 那就是: 易姓改号叫作亡国; 仁义的道路被阻塞, 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 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不分输赢不罢休, 这叫作亡天下. 魏晋人的清谈为什么能够亡天下? 原因就是孟子所说的杨朱墨翟的学说使天下人目无父母, 目无君上, 从而堕落为禽兽了.以前, 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所杀, 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 山涛推荐嵇绍入朝做官, 嵇绍当时隐居在家里, 想推辞不去.山涛对他说: ”我替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 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 然而不了解他这话败坏了仁义, 伤害了教化, 竟至使天下人目无父母.嵇绍对於晋王朝来说, 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 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 而去事奉并非他的国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间, 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 那么在汤阴以死效忠又如何赎回他的罪过呢? 况且当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时候, 他哪里知道晋王一定会发生兵败之事, 而自己竟能树立忠名使晚节完美无缺呢! 自从曹魏正始以来, 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 于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无所顾忌.邪和正两种评价截然相反, 二者不可并行不悖.假如认为嵇绍是忠, 那么就一定认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则如何能责怪那些晋代旧臣相继着去侍奉刘聪、石勒, 眼看着他的故主晋怀帝身穿青衣贱服为人行酒而无动於衷呢? 因此, 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 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 保天下, 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汉语大词典》说:“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因此,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句意谓对于国家民族的兴旺,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2023-08-03 20:3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汉语大词典》说:“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因此,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句意谓对于国家民族的兴旺,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 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意思是顾炎武先提出的,原话是梁启超说的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2023-08-03 08:22
顾炎武说的,在他之前没人说过这样的话,应该也没有人表述过这一思想。因为这里说的亡天下是特指国家被异族消灭,中国5千年历史真正被少数民族统治的只有清和顾炎武之前的元朝,没听说过宋朝的哪个人提出这种思想,所以顾炎武应该是第一个。另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顾炎武原话“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顾炎武对亡国和亡天下的论述: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相关问答
帮我取个传奇世界游戏名字 6个字的谢谢
3个回答 2023-08-09 09:57
杀人不过头点地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什么意思
1个回答 2023-08-09 09:27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意思是:真正聪明的人看似愚笨,真正灵巧的人看似笨拙,启示人们只有加强内在修养,不事张扬,善于藏拙,才是真正大智大巧之人,出自《老子》。 《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求下两句。
1个回答 2023-08-09 05:56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热门问答

热门搜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