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个回答
相关问答
娱乐圈之谜,杜海涛当年到底追求过吴昕吗?为什么?
1个回答 2023-08-09 20:24
海涛多次公开表白喜欢吴昕,爱吴昕。 杜海涛曾经三四次在公开场合表态:他喜欢吴昕。在《快乐大本营》节目里说,在他25岁生日时候还说,这都是公开的。而且杜海涛是说很爱吴昕,不仅仅是喜欢。其实从平时的一些小动作,只要不是傻瓜,都看得出,杜海涛是喜欢吴昕的! 其实在这之前,吴昕有一个男朋友,但是新杜海涛经常说喜欢吴昕,最后搞得她男朋友都和他分手了。
人心究竟是什么?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1个回答 2023-08-09 07:40
这个问题一方面被低质量的讨论彻底被说烂了,另一方面要把这个话题说明白却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值得讨论的层面很多。以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 在中国的思想史中,这个讨论可以追溯到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远不止这两种,到汉朝的时候至少就还有“性无善恶”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的“性三品论”,“性有善有恶”论等各种理论。那么这些理论仅仅是无聊的排列组合题么?情况并不如此。孟子主张性善论,原因在于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仁”,所以在孟子的理论中“仁”是第一性的,孟子的理论都从“仁”的概念展开。而荀子主张性恶论,善来自于通过圣人制定的礼仪法度改变天性(化性起伪),所以在荀子更重视“礼”和“法”,“礼”“法”这两个概念在荀子的理论中地位、含义和孟子也不同。如果再比较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和汉朝主张“性有善有恶”论的贾谊,那么荀子出于对人性的理解更重视“法治",而贾谊认为人天性中有善则更强调“礼治”的重要性。再进一步说,贾谊之所以反对法治而倾向于礼治,与汉初思想家总结、反思秦朝严刑峻法、二世而亡也有密切联系,换句话说贾谊的理论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上面这些概括都是一家之言(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可见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我个人儒学基础太差,所以对这本书的可靠性没法做评价),这个概括是否准确的反映了孟子、荀子和贾谊的理论也不是这个回答的重点。重点在于,孟子、荀子和贾谊基于他们各自对于人性的认识分别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思想理论体系,乃至得出对现实政治实践的不同建议。值得思考的是孟子、荀子和贾谊的理论体系是否连贯自洽,是否能够解决他们面临的理论困难,是否能够为现实提供可靠的指引,而抛开他们的理论,单纯的讨论谁对谁错,人性是恶是善是没有价值的。 再举个例子吧。在西欧近代思想中,格劳秀斯、霍布斯、卢梭都是社会契约论理论的宗师级人物,但是格劳秀斯认为人本性中虽然自私,但同时在天性中存在社会性;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缺乏任何互助合作的天性;而卢梭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自私的,同时每一个个人都是独立自足的,本性中并不存在结成社会的必要。我要承认这个简要的描述只是截取了格劳秀斯、霍布斯或者卢梭人性理论的某些要素,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总结。但是重点是,同样运用社会契约论这个理论,这三个思想家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影响了其各自的理论的推演过程、理论的结论,乃至理论的疑难和缺陷,比如格劳秀斯的理论因为强调天性中的社会性会导致更强调自然义务而非自然权利,比如霍布斯的理论强调人的自私自利,导致霍布斯把自然状态描述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而卢梭则把自然状态描述为“高贵而孤独的原始人漫步在丛林中”。这些理论的细节都是值得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而脱离的这些理论,空泛的讨论人是社会性的,还是非社会性的同样没有价值。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这样,每一个人当然可以选择自己对于人性的态度和理解,善、恶、有善有恶、无善无恶等等等等,重点在于反思自己对待人性的态度和理解是否和自己的其他观念、行动相匹配,基于这样的态度和理解又能够产生出怎样的看待世界的观念和指引自己行动的准则,归根结底能否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很多次看到类似这样的论证过程: 人有自私这一天性--->人的自私是合理的--->人的自私应该得到承认和认可---->人的自私不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所有批评和约束自私的道德规范都是错误的和“道德绑架”。挑明了说吧,这个论证过程就是典型的,从一个无所谓对错好坏的人性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经不起推敲的推理,最终得出一个让自己和让他人都更坏的结论。
写一篇有关树的作文,主要是它的样子……最好100个字
1个回答 2023-08-09 12:39
.树是具有木质树干及树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一般将乔木称为树,主干,植株一,分枝距离地面较高,可以形成树冠.树有很多种.2.树是一种数据结构,它是由n(n>=1)个有限结点组成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把它叫做“树”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棵倒挂的树,也就是说它是根朝上,而叶朝下的

热门问答

热门搜索 更多>